近日,俄罗斯一间检验测试的机构发布了对中国汽车的指责,在报告中称,中国汽车的耐腐蚀和抗老化性能太差,不及欧洲车型的1/3。此外,该机构还列举了关于中国汽车的五大缺点:
这还真不是瞎说,俄罗斯对中国汽车有足够的发言权。以2024年的中汽研数据分析来看,在中国所有汽车出口的目的国中,俄罗斯排名第一,总出口数量超110万台,中国汽车以性能好价格低的优势,正在快速占领俄罗斯的汽车市场。
但在俄罗斯市场中,也不是只有中国汽车风头正盛,传统欧洲车企也在持续发力。这则来自俄检验测试的机构的报告中,正是以中国汽车与欧洲汽车进行了横向对比。
在报告中,来自欧洲的斯柯达、欧宝、标致、大众以及熟知的A,在测试中都表现出了更强的耐腐的能力,而在检测中有5个中国的汽车品牌,出口俄罗斯的轿车都没有做车身防腐蚀处理,在使用两年后车身出现了明显的金属元件生锈。
不过,俄罗斯人还是给咱们的汽车品牌留了一些面子。在该检验测试的机构的报告中称“测试人员认为这些测试结果并不意味着中国汽车的制造品质,只能证实中国汽车品牌并没有对俄罗斯的天气特征情况和俄罗斯驾驶员的激进操作进行车身优化设计,导致汽车抵抗力有限”。
相比国内的气候环境,俄罗斯的本土环境确实更为恶劣一些。更低的气温、更多的降雪、更多为了融雪而人造的盐碱环境、更激烈的驾驶习惯等,这些都对车身的耐腐蚀和抗老化性能、电子元件寿命、底盘配置等等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来自中国的汽车一时间还不能满足俄罗斯人的使用需求。
虽然俄罗斯在帮忙“找补”,但中国汽车的质量上的问题也确实值得正视。在我们国内的用车环境中,很多国产品牌的车型仅仅5年,车底的金属件就出现了严重腐蚀的现象,而同样的现象在日本、欧洲的车型中,要到12年左右才会发生。
为了减少相关成本,部分国产车企在造车时会选用成本更低的单面镀锌钢板,甚至是普通冷轧钢板进行车身部件的制造。而这些材料随雨水、盐碱等环境的渗入,会产生生锈点并迅速扩散。
而相比外资企业,在车身制造喷涂过程中,往往需要多道工序来保证涂层的均匀稳固,甚至有些车企还会采用二次喷涂的技术进行防锈处理的加固。
这些操作的区别可能在用车的初期不会有太多区别,但随着用车年限的增高,喷涂涂层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便会呈现指数性变化。
最后,知嘹汽车想起丰田章男的一句线年,只要有技术能力任何人都可以造车,但是一旦他们生产了一辆汽车,他们必在40年中面对客户和各种变化的反应中磨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