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有关部门板块围绕“塑造产业新动能新优势”专题,介绍全市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产业强市建设等方面情况。
近年来,全市上下积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锚定产业强市目标,聚焦“4266”产业体系构建,坚持以科学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创新,努力统筹传统产业焕新、新兴起的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不断开辟新领域、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努力使新质生产力成为南京高水平发展最鲜明的标识,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南京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8月30日,扬子扬巴轻烃综合利用项目开工,项目及下游新材料项目总投资约256.52亿元,产品将大范围的使用在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9月19日,南京高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助力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自主研发的多种传感器及无线传感网络系统表现稳定可靠;9月22日,华天南京集成电路先进封测产业基地二期项目奠基,将引进高端生产设备,建设具有国际先进封装水平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生产线,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存储、射频、算力、AI等领域……
最近,我市充分的发挥创新资源优势,聚焦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重点企业培育,在石化、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等产业领域,“佳音”不断。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水平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作为东部制造业重镇,南京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是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近年来,在推进产业强市建设中,我市重构产业版图,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培育壮大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起的产业,布局建设基因与细胞、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等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构建“4266”产业体系。
找准产业突破方向,全市上下全力以赴抓产业、抓项目、抓招商,努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以来,随着金陵石化高端日化品、扬子扬巴轻烃综合利用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钢铁、石化产业正在向价值链高端和“减油增化”方向深耕,推动全链转型、加快焕新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抢占关键赛道、形成先发效应,上半年,全市未来产业营收增长20%以上。
增长动能有接续,产业集群新提升。作为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队员,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规模已超过8000亿元,正把发展工业软件、基础软件和信创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之举,全力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瞄准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材料等领域,全市力争再创一批国家级产业集群。
抢抓机遇,政策持续“加码”。今年以来,我市瞄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领域,陆续出台了一批政策举措,集聚创新资源,加大培育力度,全方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持续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积蓄新动能。
“中心通过打造高水平创新联合体,聚集全社会资源,热情参加国家、省、市重大科学技术攻关,攻克了最新一代沟槽型碳化硅MOSFET芯片制造关键技术。”近日,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主任陈辰向记者透露。
据了解,这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首次突破,打破了平面型碳化硅MOSFET芯片性能的“天花板”。目前,该中心正在进行沟槽型碳化硅MOSFET芯片产品研究开发,推出沟槽型的碳化硅功率器件,预计1年内可在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智能电网、光伏储能等领域投入应用。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第三代半导体为代表的未来产业由前沿技术的重大突破所驱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我市坚持以科学技术创新赋能产业创新,聚焦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持续增强高性能膜材料、第三代半导体、集成电路EDA等国家级创新中心策源功能,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
南京高校院所、科创平台等优势显著,全国重点实验室达23家,在研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达12个,6G总体研究、集成电路EDA、新型膜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处于跨越赶超阶段,完全有条件在源头技术上加快突破。
放大优势,向“新”突破。我市聚焦“2+6+6”创新型产业,强化创新研发、场景应用和企业培育,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竞相涌现,努力在有条件的领域“开道超车”。
目前,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已启动碳化硅超级机构器件研究,结构性能比沟槽型结构更优更强。陈辰表示,中心将继续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深化改革,赋能新质新域产业升级,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贡献力量。
链主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是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近日,南瑞继保自主可控配电终端在广东、云南等省份批量供货并投入运行。
南瑞继保在电网保护控制、智能电力装备、工业过程控制等领域实现全系列新产品的自主可控,为我国能源电力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南瑞继保自主可控配电终端被工业与信息化部所属研究所认证为所有芯片和器件均为自主可控品类。在首批南方电网自主可控配电自动化设备专项检测中,南瑞继保送样的6类配电终端均一次性全部通过检验测试,并在现场运行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和稳定可靠的功能。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产业创新发展新动能。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3家,位居全省前列。
集聚创新资源要素,促进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我市坚持开展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去年以来,已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成功举办多场活动,逐步提升高校和企业协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助力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目前,南京85%的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与在宁高校保持密切技术创新合作。
9月21日,2024第二届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高峰论坛在南京举办。当天下午,聚焦大模型技术多领域应用与前沿突破的一系列专题论坛,多维呈现了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多元化应用场景,深入发掘AI在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巨大潜力。
在南京,人工智能正赋能千行百业。在南钢的生产线上,原材料进入高炉后如同进入一个未知的“黑箱”,如今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及大模型开发,这样的一个过程变“透明”了。
“以前钢材表面是否有瑕疵,要靠有经验的老师傅打着手电筒查,现在光学设备、智能检测技术和AI模型算法就是我们的‘火眼金睛’,能实现钢板12类缺陷的智能识别,3秒钟就能得出检验报告。”南钢数字应用研究院副院长徐发喜说。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我市积极布局发展AI产业,放大国家AI创新应用先导区等先行先试优势,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纵深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以数实融合塑造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引擎。
大力发展工业软件,是我市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化的经济深层次地融合的又一着力点。目前,全市拥有工业软件重点培育企业154家,在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经营管理、运营维护等领域均有代表性企业。其中,南京国睿信维软件有限公司先后孵化和打造了20多款自主工业软件产品,发布中国首款制造业产品全生命周期端到端一体化自主工业软件,业务覆盖航空、航天、船舶、电子、交通、兵器、地铁等十余个制造业重点领域,为400余家行业重点用户更好的提供服务。
工业软件对制造企业究竟能带来哪些变化?南京科远智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胡歙眉向记者推荐了该公司实现100%自主可控的NT6000智能分散控制管理系统。2019年,该系统率先在大唐南京发电厂实现首台套应用,“系统投入运营后,运行稳定可靠,通过智能预警、优化运行等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发电机组的运行效率得到提升、故障率显而易见地下降,为电厂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工业软件赋能,有力推动制造业“数实融合”。截至2023年底,全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73.1,较2021年提升2个点,分别高出全国和全省中等水准11个点、5.2个点,“数实融合”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累计培育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2家、国家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7家。
加快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提速”。今年“新春第一会”上,《南京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行动计划(2024—2026年)》出台,以网联放大智改数转效应,更大力度推动数实深层次地融合,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降本、绿色和安全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以更高水平支撑产业强市建设。